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魅力华州 > 新型工业 > 正文

渭南工业崛起之路

来源:渭南日报 作者:刘李佳 发布日期:2018-05-02 08:39:16 浏览次数:

【字体:  

长效落实稳增长政策措施,推进工业稳增长;做大做强五大产业集群,加快新型工业聚集步伐;围绕重点工业项目建设,着力实施工业固定资产投资“1165”工程,实施重点绿色节能投入项目10个以上,重大技术改造项目投资突破100亿元以上,重点产业项目达到60个以上,全年完成工业投资500亿元。加大产销对接力度,扩大工业产品销售;促进绿色生产,保护生态环境,助力工业园区实施二次创业;继续实施“瞪羚计划”,加快中小企业发展,激发民营经济发展活力。并在此基础上,创新发展思路,推进军民融合发展。

以上种种,是新一年里渭南聚力工业发展,实现工业强市长久梦想的“一揽子”计划,如同初起的朝阳般,带来无尽的期望。

“急管繁弦又一时,千门杨柳破青枝。早春的秦东大地处处洋溢着蓬勃生机,深入实施追赶战略的号角响彻全省!我们要在省市的坚强领导下,撸起袖子加油干,努力实现新型工业聚集地战略良好局面,为决胜全面小康、建设陕西东大门作出新的贡献!”2018年全市工信系统工作会议上,市工信局局长刘永奇对奋战在工业战线的全市干部职工发出号召,提振士气,激励鼓劲。

这如春回大地般欣欣向荣,饱满有力的生机,正是当下渭南工业蓄势待发、澎湃热烈劲头的真实写照。而这一切,正始自于多年来渭南工业历经艰辛的脱胎换骨,浴火重生。其得来,实为不易!

90年代前探索路途上的孤漠身影

论及渭南工业,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即是三门峡水库的年代印记。因处于水库淹没区,渭南境内的工业基本建设项目长期迟滞。渐渐形成渭南“农业大市”的客观现实。90年代前,大致有以下基本情况:

1949年以前,渭南的工业落后,辖区工业总产值仅占当年工农业总产值的6.5%,整个工业结构以日用轻工业为主。地区布局除煤窑分布在渭北澄城、合阳、韩城、白水等县城外,集中分布于各县县城。

1953年到1957年“一五”期间,为农业服务的农副产品加工业及农机具修理制造业在县城和一些较大的农村集镇得到发展。“三五”期间,一批以能源、冶金和机械加工为主的重工业企业在陇海铁路沿线及渭北各县开始建设,各地地方政府配套了一批轻工、纺织项目。“四五”末期的1975年,辖区工业的地域布局特点是:冶金、电力工业以南部秦岭沿山为主,机械工业以渭南、华阴、华县等县城为主,煤炭和建材则以临近资源的渭北韩城、合阳、蒲城为主,并初步形成渭南重工业结构的雏形。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渭南工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伴随改革开放的东风,中共渭南地委、渭南地区行署制定了辖区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纲要,确定了“强农重工”的战略指导思想,工业的投资加大。国有企业简政放权,推进各种责任制,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乡镇工业亦异军突起,工业规模不断扩大,生产水平迅速提高。1990年前后,地、县、乡镇工业遍地开花,尤其是集体和个体经济得以发展。地区工业布局基本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南有色,北能源,中轻纺”的格局。以有色金属、黄金为代表的钼矿、金矿集中分布在南部秦岭山区之中;以韩城、蒲白、澄合三大矿务局以及陕西省第二大火电厂韩城发电厂为代表的能源、建材等重型工业集中分布在渭北高原;在渭河两岸的农业区,分布着轻工、纺织、食品等以农产品为原料加工业和机械加工业,此时,奠定了渭南地区工业的基础,工业种类增多,主要产品有原煤、精洗煤、焦煤、电力、木材、植物油、饮料酒、红酒、卷烟、乳品(奶粉)、棉纱、棉布、机械、硫酸、合成氨、化肥染料、硫化碱、运输带、水泥、砖瓦、日用陶艺、钢材、铁、钼精矿、黄金、工业锅炉、锻压设备、农用水泵、风机、金属制品、农用机械、小型拖拉机、电动机、电力电容器、干电池、半导体收音机等四五十种,其中机电产品成为重要的生产、生活日常用品。1988年8月,经省政府批准,渭南经济开发区在渭南市西部成立,面积31平方公里。

90年代,渭南工业企业区域布局随着经济结构的发展逐步变化。工业建设从规模扩张转向调整结构、提高质量和效益的新阶段,工业区域布局继续集中。渭南行署把有限的资金投向果汁加工、饮料和饲料加工等轻工企业。部、省国家资金继续投向焦煤、电力等能源和化工基础产业,兴建蒲城电厂、陕西省渭河化肥厂等大型企业,同时对陕西省化肥厂、陕西复肥厂等化肥企业进行技术改造,黄金采选企业除新建以外,部分企业开始扩建,提高了生产能力。能源、冶炼工业集中分布在韩城、澄城、合阳、白水、富平等6县(市),产值和资产所占比重分别为30.6%和24.5%,有色金属、贵金属采选及冶炼集中在华县、华阴、潼关3县(市),产值和资产比重分别占13.6%和11.7%。轻纺工业及农副产品原料加工业分布在渭南市城区、大荔等县,建材工业分布在富平、蒲城、韩城、白水等县(市)。“南有色,北能源,中轻纺”仍为基本工业格局。

2000年———“十二五”末渐遇困惑的活跃蓬勃期

2000年后,渭南工业虽然仍未能担负起振兴区域经济发展腾飞的主力军职责,但在思想开放,经济引领的浪潮中,逐渐兴起一个个发展的高潮,小微企业、民营经济扮演起重要角色。2002年,全市有工业企业2452家,工业总产值110.8亿元。有规模以上企业266家,从业15.1万人。其中大型企业17家,中型企业23家,小型企业226家;工业总产值87.9亿元。其中市、县(市、区)及其以下企业214家,从业人数4.84万人,工业总产值36.47亿元;据规模以上266家企业统计,轻工业以农产品为原料的产值18.6亿元,以非农产品为原料的产值4.5亿元,分别占产值的80.3%和19.7%;重工业中采掘工业产值17.7亿元,原料工业产值27.2亿元,加工工业产值19.9亿元,分别占27.4%、44.9%和27.7%;重型结构和农副产品加工制造轻工业仍然为主导产业。

经过了“十一五”“十二五”的发展,形成了产业体系较全、特色鲜明的发展格局,在三次产业中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形成了“有色冶金、能源、化工、装备制造、食品、纺织服装、医药、非金属矿物制品”八大工业产业,成为全市工业经济发展重要推手。“十二五”以来,渭南市坚持新型工业化的总思路,深入实施工业提质增效战略,建成了产业体系较全、特色明显的发展格局,工业经济呈现出快中有好、稳中求进的良好态势。

自2011年至2014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由2010年的1039.83亿元,迅速增长到1959.32亿元,是2010年的1.88倍,“十二五”前四年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7.16%。工业增加值由2010年的339.71亿元,迅速增长到652.18亿元,年平均增长17.5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1.83%,标志着渭南市国民经济已经步入以工业经济为主导的加速发展阶段,经济效益不断提升,工业对民生改善的促进作用逐步显现。

同时,园区成为工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十一五”以来,渭南市把园区作为新型工业化的重要载体,力求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着力打造循环经济、产业集群以及招商引资的战略高地。全市拥有国家级渭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省级渭南经济技术开发区、渭南市卤阳湖现代产业综合开发区等20个产业园区,规划总面积674平方公里,建成面积141平方公里,园区内道路、电力、供水、供气等基础建设稳步推进,2014年年底入园企业达1004家,园区产值占全市工业产值的70%以上。工业园区已经成为全市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点。

但这一阶段,热衷追求经济效益的价值主导,也为工业发展埋下诸多问题与隐患。其中,产业规模小、产业链脱节,结构不合理、体系不成熟、环境效益差等越来越凸显。全市工业结构属于资源依赖型结构。有色冶金比重过大,占到全省同行业的24.73%。2014年有色冶金、能源、化工三大行业的产值占到全部工业的72.70%;装备制造业仅占5.77%。2014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耗1479.90万吨标煤,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为2.472吨标煤(工业增加值按2010年价格计算),大大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052吨标煤;工业废气排放量4171.31亿立方,每万元工业增加值产生废气7.005万立方;工业废水排放5849.43万吨,每万元工业增加值产生工业废水9.816吨;全市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3191.66万吨,万元工业增加值工业固体废物产出量为5.360吨,各类指标均居全省最高。

奋进“十三五”承载希冀的渭南新工业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但在“十二五”末期至“十三五”初期,落后低端的渭南工业产业,却遭受到猝不及防的冲击,一片哀鸿,各项指标急速下滑,工业生产时启时停。工业发展路在何方?许多人发出慨叹!更有甚者,一些人甚至全盘否定渭南工业之路,认为,既已追赶超越无望,不如就此放弃,老老实实走“农业大市”的固有道路。

然而,现实却不容如此畏缩保守。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实践,《中国制造2025》强国战略的提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明确,工业,毫无疑问,肩负着最重要的使命,积淀着最伟大的潜力。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稳步迈进,正是驶入复兴大道的强力引擎。

以建设新型工业聚集地、现代农业示范地、华夏山水文化旅游目的地和大关中东部区域中心城市“三地一中心”为重点,全力打造经济发展升级版。继续坚持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将精细化工、装备制造、食品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航天航空五大产业作为今后工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同时坚持集群发展,打造能源化工、有色建材、新能源新材料3个千亿元产业集群,培育食品医药、装备制造、航空航天3个500亿元产业集群。关键时刻,渭南市委市政府高屋建瓴,绘就蓝图、指明方向。

工业,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领域。蹚出一条渭南工业后来居上的辉煌大道!全市工信系统肩负着期望,担负起使命,憋足了深沉的一口气!“区域富裕不富裕,民生工程搞不搞,取决于资金实力,如家庭一样,没有挣钱的顶梁柱,靠节约,靠减少支出,只能要饭。没有工业,没有资金,想要成为发达地区也没有可能。”刘永奇多次这样激励干部职工。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发展实体经济,重点在制造业,难点在制造业,出路更在制造业。借“促投资稳增长”省市政策措施之威,强力启动渭南工业转型升级进程,强势推进技改升级步伐,强效落实强链补链、完善产业体系举措,聚众人之力,集思广益,培育发展渭南新型优势强势产业。不改变,无出路,正是这种“壮士断腕”的决绝,促成了渭南工业自晦暗向光明的转变。

2017年,围绕工业“促投资稳增长”、全面落实《中国制造2025》实施意见和新型工业聚集地建设,积极践行“五个扎实”总要求,坚持稳增长和调结构并重,做强传统产业优势和壮大新兴产业并重,全力推进新一轮技术改造,推动工业加快转型发展,全市工业经济总体呈现稳中有进,效益持续改善的良好态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2113.6亿元,同比增长26.7%;完成工业增加值600.04亿元,同比增长9.7%,高于全省增速(8.2%)1.5个百分点,超额3.2个百分点圆满完成年初省上下达的工业增加值增速6.5%任务,工业增加值增速列全省第四位,创2011年以来最好水平,为全市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全市现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41家,亿元以上产值的企业达到271家,其中10亿元以上企业36家。韩城总产值破700亿元关口,蒲城、富平总产值超200亿元,高新、华阴总产值过百亿元,呈现“一大多强”的良好态势。工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能源工业占全部工业的比重为31.7%,非能源工业占比达到68.3%,1月-12月非能源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1.78%,非能工业逐步成为推动工业增长的重要力量。此成绩,标志着渭南工业的破茧重生,标志着渭南工业度过困境,突破瓶颈。

同时,通过积极应对钢铁、煤炭去产能对全市工业增长产生的不利影响,加快新兴产业培育,新旧动能实现柔性转换。2017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20.74亿元,增长117.25%,成为带动工业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初具规模,动力电池产能规模今年有望达到30GW,产能占全国近四分之一,将成为全国最大的新能源产业基地之一。以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为核心,新能源汽车及其零部件工业等强链补链项目,加快布局建设,帝亚一维的整车制造项目、美联桥车辆先进零部件产业园、申华新能源汽车生产及专用车改装项目开工建设,合计投资达93亿元。并积极开展与广汽集团、吉利集团强化项目对接,以争取新能源乘用车整车项目落户渭南,促进新能源汽车强链补链取得实质性进展。

工业总量迈上新台阶,产业转型升级取得新进展,工业投资逐步趋稳,发展新动能加速形成,强创新深融合力度加大,去产能保生态扎实有效,加快落实《中国制造2025》发展战略,初步制定制造业“1+6”政策体系,即《中国制造2025渭南实施意见》及“渭南市装备制造、能源化工、食品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航空六大产业发展五年行动计划”。新时代里,渭南工业元年载入史册。

当前,全国宏观经济在供给侧改革不断深化,三去一降一补成效显现以及国际经济回暖等方面的作用下,整体经济有望继续保持稳中向好态势。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这是党中央立足全局、面向未来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十三次党代会也明确提出振兴实体经济,各方面政策向振兴实体经济持续发力,简政放权、减税降费力度进一步加大,发展环境持续改善,为实体经济特别是工业经济增添更多动力与活力。而对于渭南,我们要坚持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相协调、做大总量与提高质量相结合、统筹推进与重点突破相兼顾、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相促进,围绕新型工业聚集地建设目标,加快制造强市建设步伐,发展先进制造业,构建现代化工业体系,推动实现经济发展由数量和规模扩张向质量和效益提升转变,积极对接《中国制造2025》,加快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发展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以形成新兴产业不断成长,工业总量不断扩大、质量效益持续提升,工业发展基础进一步厚实,增长动能加快转换,转型升级动力进一步积蓄的渭南工业崛起新格局,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奠定坚实基础。

 

陕西省365APP下载主办   华州区信息化工作办公室承办
运维电话:0913-4725111 邮编:714100 电子邮箱:hzqxxb@163.com
  办公地址:渭南市华州区子仪大街东段政务中心
陕ICP备16004253号  陕公网安备 61052102000124号   网站标识码:610521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