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走进华州 > 话说华州 > 正文

马场的传说

来源:西部网 作者:李晨钰 发布日期:2018-05-28 08:34:01 浏览次数:

【字体:  

大明镇马场村有一个非常有趣的传说故事。马场村是因为李凤仙十里马场而得名的。从明朝开始,就有各地的移民迁入这里。最早来到这里的是一些来自秦岭的生意人。

这里要讲一个很有趣的传说:住在秦岭深山里的人都非常羡慕住在山外的人,因为山外的人们能够种植棉花而纺线织布,而且土地平整,粮食产量高,灾害相对较少。然而也有反常的时候,每当塬区大旱,山里却是少有的丰收年景。原本山里人向山外人讨生活的景象,如今彻底翻转了。因为山里光照时间不够,气温较低,棉花不能生长,所以也没有纺线织布的传统,于是就有到山里换粮食的现象的出现。

这种现象长年累月,就形成了人口的迁徙和流动。马场村从明朝开始,就一直是移民的首选地点,因为这里地形不平整,很多石头埋在地下,土壤相对贫瘠,地势又高,并不适宜种地。当地人荒着这块地,却给移民们提供了安身立命的地方。移民有洛南的,也有湖北、河南,甚至江苏等地,移民们到了这里,开始开荒种地,也就聚集成了石链移民户。

最早的移民大概属袁姓一户,后续有姓梁的,姓杜的,甚至有姓阮的。马场村的一个老人回忆,他小时候,还听过一些老一辈的人说完全听不懂的话,比如把吃饭叫做“掐崩(音)”把父亲称作“梗”、爷爷叫做“崖”等等。因为袁家来的最早,袁氏也就成了这里的庄户。在解放前,这个村子也没有名称,打官司一度还得去潼关的法院。

马场村原先有一座白庙,也是一座古庙,庙里供奉着财神爷、娘娘、马王爷等十几个神祇,甚至还有火神爷等。这座白庙规模宏大,据说当时在渭水北岸,一抬头就能看见这座白庙。1955年前后,这座庙成了学校。

如今,大明镇政府带领和组织村民大规模平整土地,马场村人均耕地达3到4亩,而且土质也得到了改善,曾经穷困的马场村,如今变成了“家家富裕,年年高产”的一派丰收景象,马场村的人们过上了幸福富裕的日子。

 

陕西省365APP下载主办   华州区信息化工作办公室承办
运维电话:0913-4725111 邮编:714100 电子邮箱:hzqxxb@163.com
  办公地址:渭南市华州区子仪大街东段政务中心
陕ICP备16004253号  陕公网安备 61052102000124号   网站标识码:6105210001